新闻中心
专业的数据管理基础设施及服务供应商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政企平台三方合力建生态,集群化已成大趋势
发布日期:
2023-08-01
在中国,作为工业4.0的底座的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已经超过1.2万亿元,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连接设备数量超过8100万台套。然而,快速延展的工业互联网边界,仍未触达庞大的下沉市场。


数据显示,在占经营主体总量超过90%的中小企业群体中,79%尚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初步探索阶段,12%处于应用践行阶段,而达到深度应用阶段的比例仅为9%。


工业4.0进展到当前阶段,如何进一步拓宽工业互联网的主体已成为关键问题,包括如何进一步压缩数字化转型的成本和回报周期。着眼于此问题,政府已率先抛出举措。


日前,财政部、工信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拟分三批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试点城市将获得中央财政不超过1.5亿元的定额奖励。而在此前,制造业转型基金、数字化转型补助等多形式奖补政策已落地各省市。


6月27日开幕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首度专设了工业互联网展区,并于展区内同步举行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论坛。从现场布局来看,展位往往由一家链主企业联动多家客户企业共同搭建,集群化已成为转型的大趋势。


01数字化已成中小企业转型重要途径


当前,数字化已成为降低中小企业经济负担、提升其单位资源创造价值的重要途径。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李妍直言,“数字经济在加速中小企业在疫情后的复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一点在本届博览会设置的工业互联网展区体现得更为直接和明显。


展位上,白色的纱线在数字化操控下织成布匹,随后又被送上数码印刷机,完成印染、裁片,一件衣服的生产进度全程可追踪。广州大笨象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业务经理雷伟基介绍,印染效率已由传统模式的20余天压缩为两个小时,成本降低约30%。


“数字化转型已经不是备选项而是必选项。”广州博依特智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继庚拿造纸业举例,天然原料的成分是波动的,需要老师傅凭借多年经验动态调整工艺,从而保证产品的标准化。“一家30亿元规模的造纸厂,制浆、造纸四班三倒,至少需要200个老师傅,不仅成本高,且随着年轻人越来越不愿进厂,‘小师傅’出现断代。”


但多家中小企业负责人提出,中小企业长期面临资金周转难题,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不景气的背景下,公司订单呈现明显下滑,而数字化转型成本高昂、回报周期长,因此无数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为破解这一难题,不少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纷纷从不同角度切入,推出了性价比更高的转型方案。


鲁邦通董事长陶洋认为,一定要识别出企业运转中的最大痛点,并将此作为数字化落地的优先环节,实现数字化转型分步走。“从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到企业运营管理数字化的诸多场景中,中小微企业不能贪大求全。”


以鲁邦通生产车间为例,针对公司一度面临的交期长、效率低、库存难把控等痛点,陶洋并未一味追求生产自动化,而是将主要资源投入在管理智能化层面。如今,其ERP、MES、APS等信息孤岛已被打通,每一条工单进度可实时显示和全程追踪,随之而来的是库存被盘活,销售额持续增长。


今年,美云智数已开始助力深圳市工信局上半年达成2000家规上企业“数字化问诊”的目标,为企业提供了“一企一策”数字化转型诊断报告。美云智数智能制造顾问聂亚强介绍,“我们深入企业调研,根据其业务痛点和发展规划,定制化撰写报告,详细列明了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向,并给出相关建议和解决方案。”


一部分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迎合中小企业需求,为其开发出一些更具价格优势的产品。广州盛原成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经理李思汉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目前,公司以中小装备企业为主体客户,这一群体付费成本本身偏低,再加上其参与项目往往交付周期较长,进一步掣肘了其资金周转。对此,盛原成推出了SAAS软件授权以及低代码产品,使中小企业客户可以以更低的价格针仅对单条产线进行数字化改造,并降低了其试错成本。


02产业集群化转型已成为大趋势


本届博览会上一个值得注意的是现象是,通过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化转型已成为大趋势。


例如,一些服务商开发出了“节能收益共享分成”的合作模式。蘑菇物联作为通用设备领域的工业AI科技企业,以产业链数智化链主的角色,联合通用工业设备产业链上下游等生态企业风险共担,并在随后几年中与客户企业按一定比例分成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效益,提升了后者的转型意愿,并最终带动通用设备产业集群整体的生产、管理、服务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广东艾林克能源装备有限公司联合蘑菇物联,通过智能设备协同管理软件实现了远程监控、提前预警等功能,提高了自身与旗下代理商、设备终端客户的协同效率,售后满意度提升了67%,配件收入增加约15%。


事实上,脱胎于不同“基因”的专业服务商各自具备不同优势,从生产过程优化、管理决策优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角度切入服务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例如,美的、维尚家具、立白等大量龙头、链主企业开始向平台方向布局。受益于对供应链上下游资源的既有积累,由制造龙头孵化的平台在整支产业链的资源优化配置与协同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平台企业的出现使中小企业以产业集群的身份完成数字化转型成为可能,通过产业集群分摊成本,这一转型模式使中小企业得以“搭便车”,降低了其资金压力和转型风险,提升了转型效率。同时,数字化技术还发挥着产业生态粘合剂的作用,使整条产业链高效协同,并刺激了大中小企业之间的融通创新。


例如,在日化行业,产业链断层使生产面临着资源整合能力弱、协同效益低等挑战。立白科技集团总裁、日化智云平台的联合创始人陈泽滨表示,“具体来说,上游原材料企业拓客效率低,研发投入大但商用变现率低;中游厂商柔性供应能力不足;下游品牌市场长期被外资挤占,本土品牌发展受阻,渠道触达能力不足。”


面对这一困境,立白搭建了日化智云行业平台,围绕新品孵化场景,将原料、包材、加工厂等上下游资源整合为一体,并建立起行业数据中心,为行业中小企业提供从消费者需求分析到产品个性化定制的全流程数字化服务,以及研发、技术、生产指导,助力中小企业品牌建设与市场开拓,带动其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从各地实践来看,基于日渐完善的行业生态,一场由政府、平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的集群化转型实践已经落地。


目前,浙江正立足省内块状经济特征,施行轻量化智改、批量式推广,使有关企业生产效率提升了35%,同时通过推广数字化工程的总承包制,探索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市场机制;安徽则积极引进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完善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十行千亿万企”中小企业融资专项行动、工业互联网基金、数字化消费券等,扩大智改数转的服务覆盖面。


在广东,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成为着力点。在6月27日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论坛中,广东正式启动了共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创新服务平台,以及数字化转型“走进十行百县”系列活动,将重点围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制造、智能家电等十大产业,搭建数字化转型政产学研用交流合作平台。